孔文举年十岁文言文注释翻译
孔文举年十岁,随父到洛。时李元礼有盛名,为司隶校尉。诣门者,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。文举至门,谓吏曰:“我是李府君亲。”既通,前坐。元礼问曰:“君与仆有何亲?”对曰:“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,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。”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。太中大夫陈韪后至,人以其语语之,韪曰:“小时了了,大未必佳。”文举曰:“想君小时必当了了。”韪大踧踖。
【注释】
孔文举:孔融,字文举,是汉代末年的文学家,建安七子之一,孔子的后代。
洛:洛阳。
李元礼:李膺,字元礼,东汉时期的名臣,以品行端庄、不畏权贵著称。
司隶校尉:官名,负责监督京师和周边地区的官吏、豪强,并有权察举不法。
诣(yì)门者:到门拜访的人。
俊才清称:才智出众、有清高名声的人。
中表亲戚:中表指姑母、舅父的子女及姨母的女儿等亲戚关系。
通:通报、传话,此处指允许进门。
仆:谦辞,用于自称。
先君仲尼: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,但此处孔融是以孔子的口吻自称,所以“先君仲尼”实际上是指孔子自己(仲尼是孔子的字)。不过,这里的“先君”也可以理解为对已故父亲的尊称,孔融借以表示自己是孔子的后裔。考虑到孔融的身份和语境,这里的解释更倾向于后者,但保留“仲尼”以体现原文的特色。
君先人伯阳:伯阳指老子(李耳),道家的创始人。李膺自称是老子的后裔。
师资之尊:指孔子曾拜老子为师,所以两者之间有师生之尊。
奕世:累世、代代相传。
通好:友好往来。
太中大夫:官名,掌议论。
陈韪(wěi):人名,东汉末年的官员。
了了:聪明伶俐的样子。
踧踖(cù jí):恭敬而不安的样子。
【译文】
孔融十岁的时候,跟随父亲来到洛阳。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,担任司隶校尉。登门拜访他的人,都是那些才智出众、有清高名声以及他的中表亲戚才被允许通报进门。孔融来到李元礼家门前,对守门官吏说:“我是李府君的亲戚。”通报后,孔融进去就座。李元礼问道:“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?”孔融回答说:“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尊,所以我们两家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。”李元礼和宾客们听了这话,没有不感到惊奇的。太中大夫陈韪后到,有人把孔融刚才的话告诉了他,陈韪说:“小时候聪明伶俐,长大了未必优秀。”孔融应声答道:“我猜想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伶俐的。”陈韪听了这话,感到非常局促不安。
【故事赏析】
这个故事展现了孔融年少时的机智与才华。年仅十岁的孔融,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,成功地进入了名望显赫的李元礼家中,并且巧妙地回答了李元礼的询问,展现了自己的家族与李家之间的深厚渊源。他的回答不仅体现了对孔子和老子的尊敬,也巧妙地拉近了自己与李元礼之间的关系,赢得了在场宾客的赞赏。
当太中大夫陈韪对孔融的才华表示怀疑时,孔融更是以机智的言辞予以反击,让陈韪无言以对,甚至感到局促不安。孔融的这番回答,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,也再次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应变能力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才华和机智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展现自己的重要手段。孔融年少时的表现,无疑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。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机智,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赞赏,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同时,这个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才华和智慧的重视。在那个时代,人们普遍认为,只有具备才华和智慧的人,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并取得成功。因此,孔融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才华的故事,更是一个关于社会价值观的故事。
此外,孔融的故事还告诉我们,要学会尊重他人,不要以貌取人。陈韪因为孔融年纪小而轻视他,结果却被孔融机智的反击所折服。这告诉我们,在评价他人时,不能仅仅依据外表或年龄等表面因素,而应该注重对方的内在品质和才华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发现和欣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人。
总的来说,孔融年少时的这个故事,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少年形象,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才华和智慧的重视。同时,它也提醒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,不要以貌取人,要用心去发现和欣赏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人。
82.99M小牛网络卫士
21.99M多邻英语app
92.67M神弃之地手游
56.68M无尽之剑3修改版
62.65M小兵冲击
17.58M交警助手最新版
38.27M骑马模拟器手机版
22.14M速享
68.36MTunerLite调音器
1.39M天气预报气象报app
本站所有软件来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著所有。如有侵权,敬请来信告知 ,我们将及时删除。 琼ICP备2024021917号-9